在新能源这股东风的猛吹之下,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“内卷”,表现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价。不降价就没有话语权,似乎也成为了众多车企之间的共识。
据不完全统计,进入2025年,已经先后有40家车企又加入了“价格战”。它们几乎都是打着新年限时购车的旗号在降价,而且政策还非常丰富,有的直接给现金优惠,有的则是免息贷款、 置换补贴,还有的会送权益、送积分等等,主打的就是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。
然而,虽然目前价格战打得火热,但车子质量在下降似乎也成为了一种趋势。
去年底,在传出有车企要某家供应商降价10%的消息后,行业内就引发了不少的讨论。因为随着竞争环境的激烈,要供应商降本已经成为了常态。
比如说,一位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就爆料称,其所在的项目组接到了车企“降本”的要求,同时人家态度还非常强硬,表示若是不降价的话就换另一个供应商,在这样的压力之下,最后项目组决定把之前一直用的40多元一片的车规级芯片,换成另一款稍次一点的品牌,这样一来芯片成本就立马减半了。
不止是芯片,在电池方面同样考验着很多供应商的良心。虽然如今电池的充电技术已经从200V升级到了800V,技术方面是在不断成熟的,但是根据一位国内电池厂商的工程师透露,其连接件几乎没有过去的镀金导体,能用镀锡导体都算不错了。如此种种,等到出问题的时候,成本也会被转接到消费者身上去承担。
不得不承认,无止境的降价并不是一件好事。从表面上来看,其产品的性价比确实在不断提高,消费者也能够买到“物美价廉”的爱车。但从深层次来看,企业能够赚得的利润已经在不断减少,有良心的企业或许还会不断提高技术来降本,而没良心的企业肯定不愿意去做亏本买卖,直接将很多材料进行降档,完全是屡试不爽。
试想一下,原来要卖20万的车,如今降到了12、3万,中间减去的大几万去哪儿呢?其实,大部分都是因为内在材料的更换,使得成本大大降低。像是车辆门板,从业内常用的铝合金材质,换成了钢板;以前悬挂用双冲压式的下肢臂,现在直接用单冲压式的;而电机线铜换铝,车规级换消费级等等现象也开始普遍,新车质量怎么会不下降?